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明朝哲学家,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出身名门,他的老爹王华曾考中状元。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王华自然也是这样的心理:我能考中状元,我儿子也不会差。于是,王华就给王守仁请了一些教书先生,教他读四书五经。
咱们的守仁兄也是好样的,所有的教师先生都夸他反应快,悟性高,但是,他们也发现了守仁兄不好的一面。他似乎并不喜欢读书,而且,他还喜欢写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诗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整首诗就是在分析到底是山大还是月大,而王守仁这个十几岁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后世的人们把这种思考方式称为“辩证法”。
守仁兄的老爹就是有水平,一眼就看出了他的这个儿子与其他孩子不同,于是,他便准备带守仁兄到关外去转一转,开一开眼界。这一转可不得了,守仁兄回来后就当即有了志向:我要做一个武将,为国尽忠!王华也是很干脆,直接就给他打发了。等过了几天,守仁兄又有了新志向了——我要做圣贤。
也正是这个志向,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这个圣贤是指什么呢?答案是:悟道之人就是王守仁所认为的圣贤。
那么道是什么玩意儿呢?
道是个稀罕玩意,书上说它轻若无物,却又重如泰山。只要能悟道,就能使愉悦之情常驻于心。
王守仁要悟的道,是儒家的道,又被称为理。可是守仁兄前期的悟道工作实在做得不咋滴,只找和尚道士聊天了,没有真正地研究“道”,不过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待到守仁兄做好了准备工作,他就开始第二项工作了——格。
那什么是格呢?咱们普通的人可以理解为深入地思考。那思考什么呢?嗯,问得好!我也不知道。
这确实很玄乎,我们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比较难理解。简单说来,就是你参悟生活中的事物,明白天地万物都有前文所提到的“理”,以求圣人之道。
那得“格”到什么时候才能求得圣人之道,成功悟道呢?
呃,这事鬼才知道!你有可能这辈子都“格”不出来什么东西。“格”是朱圣人提供的办法,他咋说,咱咋记,反正杠不过他。
守仁兄开始热火朝天地“格”了,他格的是什么呢?竹子。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王守仁就这样格了一年又一年,他考中进士时在格,他在朝廷为官时在格,即使他被贬到了龙场也还在锲而不舍地格。
直到有一天,他在龙场,顿悟……
史料借鉴《明朝那些事儿》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