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管理通常的基本要求是“放得进、找得到、常检查、拿得出”,HR们的人才储备也要参照这四个要求来执行。对比我们常对人讲的“人才库”,不过是我们的一个蒙上灰尘的抽屉,甚至一年后那些实体的人才资料就成为了废纸。
多年以前,笔者所在公司基本没有这个“人才储备”的意识,更没有前出业务一线、工作主动前移的观念。刚好在行业年度拿地低谷期,我们当时在建项目仅三个,却在10天内到手两个高周转项目,公司就需要在15天建立两个项目班子。拿到项目当天我们才开始在运营副总主持下盘点和协调各岗位人员,外聘可能来不及了,但内部调配项目经理最快也在一周才到位,其他岗位的调动也会对老项目正常推动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而这对高周转项目而言是很大的时间损失。
无独有偶。笔者后来在全国性公司总部供职时,面对同样的需求情况,基于团队体量的优势和铁的组织纪律,集团层面能做到新项目到手当天核心5人团队组建,但其余岗位的补充仍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外聘需求从零开始,甚至要在调配无望时才提起招聘需求,必然导致长达一个月时间内项目内各条线业务进度不一致,二是抽调的5人会导致老项目缺岗补位,重新调整或外聘必然也要经历近一个月的调整磨合。
教训多了,面对全国化扩张+重点深耕的业务发展需求,我们才把“人才库”的建设真当回事,狠下心来从头开始系统化建设,主要措施有:
1、确立入库标准:明确哪些岗位优先建库,比如一定是操盘手等核心岗位、稀缺专业;二是哪些人才可以进入“人才库”,比如前期已通过复试环节,面试量化评分达到多少;三是对入库资料的完整性提出要求,为后续搜索对比提供尽可能多的原材料。
2、量化入库考核:一是在建库初期对各单位HR提出每月纳入人才库的人才数量要求,二是初具规模后对各模块HR都要承担一定的维护任务,通过“分层对接”、BP对接,对各自负责领域的人才现有供职机构、岗位变动等信息及时更新,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数据沉淀;三是集团层面牵头,对工作成果定期考核,列入下属机构和主责人的考核KPI。
3、建立共享“库房”:用信息化的手段,将上述人才的基础资料、考察过程资料全部线上化, 分级授权给下属机构和管理岗位;用人部门和下属机构HR部门可以在与人才正式接触前,通过身份证号确认是否有过交流及过程记录,防止猎头重复推荐、防止同时在多个下属机构应聘,对前期沟通中发现的人才优缺点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4、人才库维护:人才库的维护不仅是数据的更新,而是把对人才的关系(包括离职员工)维护上升到企业品牌建设层面。比如以企业名义定期推送相关产品、项目信息,发送节日问候,定期邀请特别关注人才来公司参加活动等,保持公司对这些人才的粘性和新鲜度,从长期来看也是企业文化品牌的长效输出。
经过长期不懈的规范化建设(哪怕只是一个电子表格形式在维护),HR部门可以在接到任何招聘需求的当天提出各岗位的候选人名单。结合HRBP的工作前移和内部梯队建设,甚至可以在岗位需求产生前,就拟好新项目团队的多个配置建议,有力地为业务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充足基石。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