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记者|周炜皓
编辑|官莉 彭疆
临近换季,梁立锋的工作量又多了起来。从早上开始,他一整天都泡在大棚里,仔细检查棚内栽培系统的消毒情况,为育苗种植做新一轮准备。
2016年,他和两个中学同学搭伙,自香港前往广东江门市创业,创业项目是鱼菜共生。
6年时间,3个踏出校门后一头扎进农业领域的大学生,用“笨”办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模式,从如何扩大种植规模,到创造自己的降温、过滤等技术专利,再到基于鱼菜共生产生出的一整条贯穿一、二、三产业的链条。
在广东省内多地政府、企业支持下,这3个每人只带着2000块压岁钱出来闯荡的年轻人,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也带动了更多港澳年轻人了解内地、扎根内地。从江门到香港,一筐筐新鲜的供港蔬菜,搭建起一座连通两地年轻人的桥梁。
01靠免费大棚和宿舍迈出第一步
作为团队的“技术担当”,在创业之前,梁立锋对农业的了解其实十分有限。
2014年,他参与了就读的香港理工大学一个天台农场项目,接触到鱼菜共生技术。梁立锋还记得,自己那时的初衷只是“好玩”。由于校舍场地有限,那个天台农场只有几平方米大小,技术也不成熟,“看不出来它是一个菜的形状,跟我们平常在菜市场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罗伟特、谭慧敏是梁立锋的中学同学。3个人从中学起就经常一起参加环保活动,罗伟特、谭慧敏很快在梁立锋号召下,参加了天台农场项目。从小成长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田野和作物生长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回忆起那时的感受,罗伟特感慨道:“看着一粒种子变成一棵成熟的蔬菜,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
2016年,临近毕业之际,这3个分别就读于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和新闻学专业的年轻人突发奇想,打算从香港到内地,靠鱼菜共生技术进行创业。所谓鱼菜共生,是指结合水生动物中的排泄物与水中的有机质,分解过滤成植物可吸收的硝酸盐后,供应给饲养箱上的蔬菜,蔬菜的根系把系统内的水净化供给水生动物使用的循环种植、养殖模式。
由于对农业鲜少了解,3人的家人几乎都持反对态度。家里没有太多支持,他们每人只带着2000块压岁钱,就开着车向广东进发。
对于到底去哪里,那时3人没有明确的目标。谭慧敏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香港找不到更大的场地,“在香港,你要找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地方也比较难”,而内地土地相对充裕,可以给他们进行尝试的空间。
按照最初的计划,他们打算环绕广东省各地“碰运气”。没想到启程不久,江门市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就抛出了橄榄枝——不仅免费借出大棚用于试验,还在附近的办公大楼里为他们提供宿舍,解决住宿问题。
↑创业“三人组”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在大棚和宿舍的基础上,这3位香港青年的创业项目开展以来,江门市先后安排了“农业机动备用金”“江门市农业强市资金”“开平市优秀农业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等专项扶持资金近43万元,用于帮助鱼菜共生项目的科研试验及教育示范,解决了这个年轻团队的燃眉之急。
“我们一开始没资金,没技术,什么都没有。他们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温室大棚,还有一个宿舍,让我们有安心稳定的生活跟工作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这3个年轻人身后,是乡村振兴号召下,各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尤其农业技术的重视。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科技交流科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截至2022年9月,江门全市累计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9家,培育高素质农民6320人,认定省级“农村乡土专家”674人,评定农业生产应用类、经营管理类乡村工匠1100人。
在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同时,江门市还大力打造农业高层次人才孵化平台,成立了广东省农科院江门分院、华南科技大学江门科技工作站,并依托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继续吸引资本、人才和技术。最近,该园区又新引进了3家企业,分别开展新会柑橘苗、香蕉组培苗等作物的研究和生产。
02用“笨”办法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技术,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创业伊始,由梁立锋、罗伟特和谭慧敏组成的小团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技术——相较于成熟的团队,他们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就连规模化种植的第一步都迈得很艰难。
有了场地之后,他们计划用3个月时间完成第一批实验成果。但最初的3个月,一棵像样的菜都种不出来。梁立锋和罗伟特、谭慧敏为团队制定的目标,是在采用鱼菜共生这种循环模式的基础上,不用化学合成肥料,还要控制成本以保证菜价水平合理。种种限制下,“技术”卡住了这支年轻团队的脖子。
不采用工业生产的化肥,传统农业种植的施肥方式也不能照搬进鱼菜共生种植过程中,如何施肥是一道难关。更难的在于控制成本,广东处于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穿省而过,全省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一般持续5个月以上。高温天气不利于水培作物生长,而要降温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另外,鱼菜共生系统构建过程中,不少农业器械价格高昂。
即使有当地政府对港澳青年以及初创企业的政策补助,但对于这支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的年轻团队来说,每一分钱都需要花在刀刃上。面对困境,他们给出的对策是一边学,一边用“笨”办法趟出一条路。
为了不用化学制剂,梁立锋和罗伟特、谭慧敏对照试验各类天然肥料的效果,鸡粪、猪粪、厨余、烂菜叶、豆渣……反复尝试以后,他们最终选择使用花生麸进行发酵,攻克了施肥的难关。
↑开展技术攻关
降温这个华南地区的老大难问题,在一场台风过后迎刃而解。2017年8月,台风“天鸽”袭卷广东,这3个年轻人的温室大棚被打坏,3人大哭一场以后决定从头再来,在新搭建的大棚里应用立体栽培模式,把鱼池的水进行雾化,在灌溉的同时实现降温。
至于农业机械,3个没有机械方面经验的年轻人选择了自己造。在构建鱼菜共生系统中,过滤器是一个关键环节,起到的是保证水质的作用。国外的农用过滤器价格高昂,且不适合他们大棚的实际需要,3个人从零起步,查文献、看工程图,学习工程、材料知识,迭代10几次造出有专利的原创过滤器,让成本减少近60%。
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5月,梁立锋、罗伟特、谭慧敏的鱼菜共生项目,共计采集水质数据超过5100组,实验培育蔬菜品种超过220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成为国内研究时间较长,科研成果较丰富,知识产权完全自主的鱼菜共生项目。
经过测试,他们团队所研发的技术相对于国外传统技术,蔬菜年产量可提升206%,变动生产成本降低83%;其蔬菜的口感、味道与普通蔬菜相比,在盲测中的选择率为95%。
如今,这支小团队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始对我国广东省内的东莞、中山等市和香港地区、海南省、四川省,以及哈萨克斯坦进行技术输出。据罗伟特透露,他们已经与多地政府、企业达成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帮助建设农场。
03架起内地和港澳青年之桥
靠技术攻关控制住成本,菜价自然就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梁立锋说,比起香港市面上的普通蔬菜,他们生产的高质量鱼菜共生蔬菜,平均价格每斤只高1-2元,远远低于其他同类型团队的产品价格。
用3年多时间实现的3次关键技术攻关,给这个年轻团队带来了厚积薄发的底气。2019年,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们斩获农业农村初创组全国第一名。得奖之后,罗伟特惊呼“从来也没有想过能得到这么大的认可!”
同年,他们正式成立公司,建成8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业务范围也开始从生产批发向外拓展。
据谭慧敏介绍,除了蔬菜种植批发、农产品包装等生产类项目以及对外的技术输出,他们还将参与东莞、中山等地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项目,通过文旅和农业研学等形式,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互相促进的有效结合。
扎根内地几年时间,3个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伟特考上北大深圳校区的研究生,开始江门、深圳两头跑;谭慧敏和一个江门本地人结了婚,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原本因为创业和家里人关系僵持的梁立锋,如今也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6年前,决定来内地的时候,梁立锋的父母、兄弟姐妹召开家庭会议批评他。现在,父母会主动转发关于儿子的文章,看到一些新的农业技术还会在微信上推给他,“会说这些技术你有没有学过,你知不知道?快点学一学。然后我给我妈说我已经做了6年。”
2018年8月,他们的创业经历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作为特辑,置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专页,成为鼓励香港青年赴内地创业就业的模范代表。受到鼓舞的3个年轻人,也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唤更多的港澳青年投身内地。
↑梁立锋、罗伟特、谭慧敏组织香港、广东两地青年开展交流活动
除了回学校向学弟学妹们宣讲,成立公司以来,他们还不断组织港澳青年赴江门实习,“不是工作或者创业,就是来看看,了解一下这边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