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养老模式有哪些类型,新型养老模式有哪些类型的.

新型养老模式有哪些类型,新型养老模式有哪些类型的.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9073”或“9064”。前者,是从“养老场所”,勾画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物理空间;后者,是从“养老比例”,勾画养老服务不同场所下所要面对的客户占比。首先,不论场所还是客户占比,都是“勾画”及设想,为一种假设状态,不一定是真实的,没必要太纠结和较真?

一、居家养老服务

真正的居家养老热度,是2015年之后开始的。喊了5年,干了5年,回放一下:第一、做了一些上门服务,有成效,是刚需;第二、收费问题依旧是矛盾焦点,企业的帐仍然算不过来;第三、政府不断加大买单力度,以维持这项服务的“生命力”。总的结果:不温不火,喊出来的高潮,基本半凉。

居家养老服务的尴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01.不是家政 类似家政家政服务,是中国居家上门服务的典型代表。民政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干了 一些家政服务或类家政服务(家政自己如果想干也能干)比如:保洁、保姆、洗澡、陪聊、送餐喂饭等等,跨了别人的界,惹得家政界不高兴。

02.不是医护 类似医护医生上门服务、护士上门服务,其实是居家上门服务中最重要最急需的刚需。但由于资源所限,眼下无法解决。况且,医护服务的掌管权不在民政,在卫健。民政系养老明知有医护需求,资源不在手也无法满足。送上门的服务,往往与需求对不上。

03.不是市场化 类似市场化家政服务行业的管理,既不在民政,也不在卫健,归属商务部。家政服务,从一开始就是明码标价,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纯市场化行为。而由民政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从一开始就不被认定为一种“商业行为”?因为民政,在百姓认知里,属于“社会福利”,统管“社会福利”,不以赚钱为目的。自然,“免费低价”,应当是理所当然,这是基因所致。

终于,伴随着长期护理保险的出台,以民政为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突破口:“非医性”居家照护。比如:居家改造、安全教育、翻身拍背,安全进食、防跌倒、防褥疮、生命体征观察及判断,基本健康信息采集、陪同就医、代拿药品等等。这些带有一定专业度的活儿,家政干不了,卫健不去干,落在民政正合适。同时,长期照护服务,由于有了支付端-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撑,有了保险买单,企业与客户都各自获得了受益,才有了认可度和需求量的渐长,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

不论谁买单,当“账”算得过来,服务才可持续,企业才可生存。居家养老服务这条路很对,符合民意。但,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二、社区养老服务

中国有独特的居委会行政管理体制,“社区概念”十分凸显,这与发达国家不太相同。与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是指老人走出家门,来到社区场所接受便捷的养老服务。比如:来社区吃饭、接受日间照料专业化服务等。遗憾的是,经过了几年的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仍未找到应有的生存模式和持续走下去的感觉。

社区养老服务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01.定位难

很多地方把“社区养老服务”当成了“社区活动中心”?政府提供场所,来的都是活力老人,以参加文娱活动、党团活动、老年大学、吃顿饭为目的,无需缴费或很少缴费。社区空间有限,到底应该干点啥?社区养老服务,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提供一般服务还是聚焦专业服务?是统一规划,还是因地制宜?至今没有清晰的答案。

02.收费难

过去的社区服务,多半是没有床位的服务,是以提供一个物理空间、活动场所为主的非营利性、开放式的公共服务。居委会把持,政府主导,国家买单?现在突然开始有收费的了,百姓心里难以接受。价格如何定?百姓能够接受的价格有多高?这是问题的根本。高了,“社区闹”;低了,“企业死”。

03.空间难

市中心,老旧小区几乎没有了可做社区养老服务的剩余空间?而这些社区,正是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最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地方。即便找到一个可用物业,一听说做养老服务,房东便一脸的不情愿。能够租给更赚钱的业态,绝不租给养老?即便能够租下来,按照市场价格交租金,也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坑。

社区养老服务的未来

第一、从政府视角看。

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做,而且必是政府的主战场。政府会继续纳入整体规划,免费提供场所,企业会继续跟着从事经营并以非营利为主。未来还有一种趋势,是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到“社区综合服务”的大盘中,一老一小,各类人群,统筹管,一体化,不走“养老”单项路线。这样,既能节约大量空间和人力物力,资源共享,又利于形成社区内和谐的文化氛围,老少同乐。

第二、从企业视角看。

社区,这个阵地不能丢。既然:有床位,就有商业模式;没床位,就没有商业模式?床位数少于50张盈利模式都不成立。那就一改过去的盲目进社区,只为“配合政府需求”,而是带着清晰的“指标性计划”进行社区嵌入式的规划和布局。进入社区的目的性、目标感也越来越清晰:能赚利润的赚利润;能赚到口碑的赚口碑;能为营销聚客的就聚客;能为机构导流的就导流;能赚行业影响力的就赚影响力。反正,什么都不赚的日子终将过去。死要面子活受罪、赔钱赚吆喝的日子,终将成为过去时。政府够聪明,企业也不傻,目标一致就好。

第三、从客户视角看。

就近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不离家,一直会是长者们的核心诉求和心愿。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尽可能的让老人在自己家里和熟悉的地方生活,是永恒不变的大道。同时,对于子女,家门口“一碗汤”距离的探望和陪伴,日间照料、喘息服务、休假托管,凡是能够头戴“孝帽”同时解放自我的做法,是会受到子女欢迎的。其实,客户的需求一直很明确,无需做什么调研?因为我们自己都是老百姓,自家的事,身边的人,桩桩件件,清楚得很。只是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场所:以什么方式、什么价格、什么品质提供养老服务而已。社区服务等于“物美价廉”,一直是客户的惯性心理和消费习惯。但是,今日社区服务,再无“物美价廉”?“物美价必贵”,百姓难消费,这是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何解决 只有三条路

政府加大投入,百姓享受普惠。政府多花,百姓少花。依赖企业按市场定价出手(至少是活下来的价格),政府少花,百姓多花。政府、企业、百姓共担。

其实,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路,就是第三种。但是,问题也就出现在了“共担”原则?因为,各方都不知该担什么?该担多少?哪部分政府担、哪部分企业担、哪部分个人担?

要么,政府该担的,企业担了。

要么,个人该担的,政府担了。

要么,该三者共担的,一家担了?这就是当下“社区养老”正在经历的“成长的烦恼”。

未来,责任边界,会随着发展逐渐清晰。清晰之后的路,就会走得更顺畅更提速。

关键点:只有企业活下来、活得很好,社区养老才有希望。因此,此阶段,政府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好好与各方协商研究一下,社区养老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先有共识,后才有齐心和结果。而不是:走得下去也得走,走不下去也得走,硬走?只要政绩,不管生存。只要百姓,不管企业。

三、机构养老

经过近十年市场化的发展,基本稳定成熟。未来,各方只需重点解决好自的相关问题:

01.政府端

一是解决好供地、供物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好资金短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三是解决好吸引人才、导入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

02.企业端

一是解决好机构定位、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二是解决好服务品质/服务升级的问题;三是解决好优质运营的问题。

03.客户端

只需解决好一个问题:做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规划,若进机构、把钱备足。

总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但是中国的养老模式,也是全球养老模式。三种场景和三种服务,既独立又融合,既分割也共享。

三种服务模式下,“床位数”成为核心要素。不论是机构的“机构养老床”,还是居家的“家庭养老床”,还是社区嵌入式的“小微照护床”,有“床”就有商业模式,没“床”就没商业模式。这是眼下投资者的共识,也是企业经过实践后的验证。“床”成为了养老算账和生存研判的基本依据。

未来会如何,时间将继续证明,我们拭目以待。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