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师,一个被圈内称为“替领导读网”的职业,多少自带一些神秘感……
近些年来,舆情分析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职业,但在大众视野中,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朦胧感。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揭开蒙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兴职业头上的那层面纱……
舆情分析师的出现,源自很多方面都需要研判舆情,但是传统的民意调查或是问卷调查都满足不了对舆情研判的巨大需要。
社会在高速地转型发展,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充斥着舆论事件,表达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舆情因此也呈指数级增长。舆论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属性。
对于舆论的强大力量,一百多年中国的第一位新闻教授和新闻学者徐宝璜曾精辟地指出,“其力足以维持政府,亦足以颠覆政府;足以促进外交,亦足以破坏外交;足以造成一人之名誉事业,亦足以毁坏一人之名誉事业;足以激起一时之怒潮,亦足以惊醒世人之迷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某个企业或团体因一时舆论相助而兴,或因一时舆论怒潮而衰的例子已屡见不鲜;某个明星或其他公众人物因某个舆情而突然蹿红,或因某个舆情而跌落尘埃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在国外,即便是某个强势政治力量也可能因为所遭遇的舆情而兴衰起落。
因此,人们重视与自己相关的舆情,就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了。但是,从上世纪盖洛普公司创造民意调查方式并大行其道半个世纪后,这种通过问卷或访谈而进行舆情侦测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了。原因很简单,彼时的舆情调查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框架性,列出要调查的问题来进行摸底然后汇总和分析答案就可以了。但是当下网络时代的舆情,其发展和走势具有议题和意见走向的不可知性,犹如一个拓扑结构,那你怎么能拿一个编好的框来装一个不知道形状和大小的东西呢?所以,当下的舆情侦测,就变成了一件围绕所服务的当事主体进行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的探测和分析过程。
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职业培训系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舆情监测分析的从业人员约有200多万,但是真正掌握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千余人。合格的舆情分析师,其职业缺口依然很大。
舆情分析师的工作确实是“替领导读网”,但不是人人都会读网。
中国目前的网民10亿左右,大家长期在网络世界里耳濡目染,多少也形成了对舆论事件的初步感知能力,比如“这个事情网上意见一边倒”啦,“那个事情网民们有赞成有反对各执一词”啦,或者“网民莫衷一是,都吵翻了”啊等等这些直观的感性判断。然而,舆情所代表的本质、其烈度和强度、其力量指向、其演进空间、其社会影响推演、其结果的博弈性应对等等更为精细的问题,一般网友就无能为力了。
舆情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与领导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替领导读网”的舆情分析师就是专业干这个的。当然,这里的“领导”,是泛指的,既包括体制内领导干部,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同时还包括社会曝光率较高的公众人物。(不要问为什么领导干部们不自己去读网呢?问就是领导干部比我们忙,问就是术业有专攻。)
舆情分析师,就是要替他们所服务的这些舆情当事人,精细化收集、研判舆情,呈现清晰明了的舆情报告,甚至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
要分析清楚一个舆情事件,舆情分析师的工作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步:
第一步,简明扼要地进行舆情概述——它是舆情分析的开篇,对整个分析过程具有统领作用。在这个部分一般包括“点”、“线”、“面”上的轮廓性内容,比如,“点”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等基本要素的交代;“线”是相关事态曝光率的数据变化趋势;“面”是媒体机构和网民的主要观点走向。
第二步,进行媒体关注度分析。它主要包括“媒体报道量统计”、“关键媒体报道节点”以及“媒体的关注点”等核心信息。这里的媒体,一般指体制内媒体。体制内媒体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自律性,一般不会有偏激的观点和态度,但它是对于某个事件官方态度的集中体现。
第三步,进行自媒体关注度分析。自媒体是当下网民意见、态度和情感体现度最高的场域。对于舆情事件的侦测和分析,自媒体阵地至关重要。在这一步里,舆情分析师需要弄清论坛、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自媒体空间中的事件关注强度、热度及其走向,以判断舆情的发展态势。
第四步,进行网民观点分析。网民观点是舆情的直接表征,但网民观点的体量又无比巨大,分析的工作量也殊为庞大。舆情分析师首先要进行网民观点的全样本搜集(如果体量较小)或抽样提取(如果体量庞大),然后对这些观点性文本进行类别分析和统计,接着把所有样本按类目来归类,再接着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操作逻辑,与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较为相通。
第五步,进行舆情点评或给出舆情应对建议。拿到分析结论后,舆情分析师常常需要对这些结论进行专业化点评,或说明问题本质,或预期事态走向,或给出应对指导或决策参考。
应该说,在舆情分析师的工作流程中,既有体力活,比如体量庞大的网民意见文本的爬梳与整理;也有技术活,比如专业舆情系统的熟练操作或第三方工具的娴熟使用;同时还有智力活,比如对舆情事件具有高度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和决策指导。
舆情分析师的工具,既有像你我一样常用的电脑、平板和手机,也有我们不太常接触的专业性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以及第三方辅助性小工具。
舆情分析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常常要借助专门性工具。目前国内的舆情系统开发、市场指向和使用主体区别较大。总的情况,笔者可以用“没有国标,群雄并起;逻辑相同,各有侧重”来进行概括。
“没有国标”,就是没有统一的系统建构标准,按照舆情监测和分析要达成的目标,大家从结果反推进行系统开发,其中板块和功能可能不一样,但要通过它来实现“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结果初步呈现”的目标则是一样的。
“群雄并起”,是说不同的市场主体都介入了舆情系统开发。比如人民网、四川封面传媒等媒体机构开发了人民在线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封巢舆情系统,具有专业性优势;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开发了百度舆情与舆情通系统,具有数据优势;一些网络科技公司也开发了清博舆情、中科微步、刑天舆情等舆情监测系统,具有技术优势。舆情分析师,一般会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主要工具,或选择几种进行互补式使用。
“逻辑相同”,就是不管谁开发的叫做什么的舆情系统,其建构和使用的基本逻辑,都是针对服务主体或特定事件,进行全网信息爬梳,展现事件热度和态势,可视化呈现事件的基调,把媒体和网民关注度的指数进行统计和呈现,把代表性报道和观点文本进行罗列,等等。
当然,舆情分析师也会在专业舆情系统之外,使用一些第三方小工具作为工作时的辅助。比如用百度指数、百度高级搜索、知微、微博搜索等等进行信息搜集,用图悦、地图慧等制作词云图和展现舆情地域差异,用EXCEL自带的图表功能来制作折线图、柱状图、饼图、雷达图、散点图、玫瑰图等来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直观化。
舆情分析师的门槛要求不高,能得到的历练很大,个人能力提升很快,同时薪酬待遇的晋升也较为乐观。
从目前各舆情监测和分析的专门机构来看,本科毕业是担任舆情分析师的门槛。受过系统的高度教育,具有合格的阅读、归纳和分析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网络工具和专业系统,能做到勤勉细致同时对不熟悉的领域抱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你就可以入门舆情分析这个职业了。当然,从当下的情况看,新闻传播类、社会学类、语言文学类或者计算机类是较为对口的专业,但善于融会贯通的其他专业毕业生也常常收到欢迎。
舆情分析师的工作一般分为白班和夜班,对24小时内的舆情事件分时段进行扫描、侦测、分析和应对、处置。初入行的舆情分析师,月收入一般在5000-8000元区段。但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其职位和薪资的晋升速度,也是很快的。更何况,通过这份职业,你还能收获一双更擅长观察和分析这个世界的眼睛,一个更加睿智和开放的头脑,一种更为客观理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能让你终身受益的。
怎么样,屏幕前的你,对舆情分析师这个职业动心了吗?[比心]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1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