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篇长文。推荐了自己这些年读过的好书。
读书有很多好处,这是众所周知的。
今天我想聊聊读书的坏处。
读书有四个主要的坏处。
第一个坏处,是不爱具体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时候,书中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书中的道理,是一个理想的道理。书中的人物,是一个理想的人物。
比如朱熹的那句「去人欲,存天理」,道理是好的,真正能做到,万中无一。
若这种境界为标准,很容易就会对具体的人,吹毛求疵。
书中的世界看起来很美,但终究和真实的世界是不同的。
可以拿来参考,探究,但不能以假乱真。
在《倚天屠龙记》这本书里,有个比喻很妙,说是乾坤大挪移的第七层,张无忌怎么练,都练不对。亏得他心胸宽广,不以为意,练不对,也就不练了。
接着,书中又给了解释:原来第七层的乾坤大挪移,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推演写的,他自己都没练成。张无忌如果真按照书里写的练,非走火入魔不可。
因此,书要读。
但具体的世界,具体的人,要爱。
第二个坏处,是本本主义。
也就是教条主义。
做人做事,不灵活,照搬书本。
事情没做对,不实事求是分析是不是理论出了错,而是先判定现实出了错。
如同屋中床铺,躺上去睡觉,发现床铺小了,不换床铺,把自己腿给锯了。
没有这个道理。
理论要参考,但不可尽信书本。
洛克菲勒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就曾这样写道:
「教科书上的知识,都是那些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的老先生们埋头编写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但是很难直接帮你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过分依赖于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学问去解决问题,这才是你能走好以后人生路的关键。」
第三个坏处,就是喜欢空谈。
让他说道理,比谁都明白。
让他落到实处,比没读过书的还不如。
为什么喜欢空谈呢?
这就要说到人脑的认知倾向:喜欢秩序,厌恶混乱。
没有人喜欢乱七八糟的房间,也没有人喜欢一团乱麻的生活。
人们渴望有秩序,有组织,可预知的状态。
可真实的世界,向来是混乱与秩序交织的。这就不能不让人痛苦。
书中的世界,往往逻辑清晰,论证明确。
因此,只要读书久了,都会上瘾。喜欢这种清晰的逻辑、明确的论证。
讲话的时候,也喜欢言之凿凿。
只不过,真做起来,再好的知识,也不一定全对——概率会发生作用。
我们学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概率大一点,失败的概率小一点。
热忱行动虽不一定成功。
但喜欢空谈一定失败。
第四种,更可悲。
读书多了,会提高一个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这个能力本身是很好的,能对现实经验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便于记忆。同时,也能够在更高的维度上进行推理、加工、创造。
比如摄影中的构图,有种种法则。
本质上,就是对能够带来视觉愉悦的摄影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兴趣主体、对角线构图,三分法构图,明暗对比,颜色对比,饱和度对比,空间层次,元素层次等等
而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如此这般的总结,就能够在更高维度上进行推理和创造。
在分析失败或者成功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对种种对构图有影响的因素,进行解构梳理。
在进行创造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构图因素进行组合,比如「明暗对比+色彩层次」。
当然,涉及到更复杂的创作,所进行的抽象组合要更为精细。甚至涉及到潜意识层面。在这里不做过多举例,只要知道大致如此就好。
我们还能够对各种概念,进行创新的排列组合。
比如“收音机”,是归纳的一个概念。
“口袋”,也是一个归纳的概念。
许多年前,索尼公司,正是组合了这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口袋型收音机”的目标,才迎来了收音机的创新。
让收音机变得随身可以携带。
而在这之前,收音机是大件家具,雇的工人里,甚至都有木匠。
只不过,这种总结能力用不好,就容易成为科学猪。
一群猪,在猪圈里被养着。
每天10点钟,就会有人来喂食。
一个猪很聪明,它是科学猪,他发现,只要到了某个时间,就会有吃的。
于是,他认为:10点钟,或者说,太阳的位置,是一种宇宙规律。它为其命名为「早晨10点涌现能量定律」。
在一整年的时间里,它的定律都是有用的。
第二年,一个春天的早晨,还是10点钟。猪圈打开了。
被捧得高高在上的科学猪,又一次验证自己的定律的时刻到来了。
然后它被拉出去宰了。
很多事,我们在事后总结是容易的。
但困难的,是提前预知。
想要知道自己的知识对不对,归根结底,还是要真真切切的去做,小心翼翼的验证。
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科学猪。
因此,任何时候,保持对权威的怀疑精神是必要的,甚至,保持对自我的怀疑精神也是必要的。
要学会自反。
自反是避免成为科学猪的第一步。
文/勺布斯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jjs40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mfxquan.com/6116.html